搬砖骗局通常是指通过虚拟游戏或数字货币交易等方式,利用信息不对称或技术手段,非法获取他人财物的一种骗局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搬砖骗局类型及其特点:
1.游戏搬砖骗局:
游戏内交易:通过在游戏中重复进行某些任务或活动来获取游戏货币或装备,然后再将这些虚拟物品出售给其他玩家或者官方以换取真实货币。例如,有玩家通过微信朋友圈广告,看到游戏搬砖赚钱,于是交了几百元买了游戏账号,但后来被引诱充值消费,最终导致损失。
虚假项目:一些虚假的游戏搬砖项目会通过高利润诱惑玩家参与,但实际上这些项目可能并不存在,或者收益非常有限。例如,有玩家在短视频平台看到所谓的小游戏挂机项目,宣称利润很高,但实际上是为了骗取下载量和推广费。
2.虚拟币搬砖骗局:
价格差套利:利用同一个币种在不同交易所中的价格差异,在价格低的平台买入,然后在价格高的平台卖出,跨平台来赚取差价。这种骗局看似简单,但对选币、时机、币种交易深度的把握需要一定经验,容易导致损失。
仿冒平台:骗子会仿冒官方网站创建telegram群,冒充官方人员,以推销活动为名,吸引受害者充值。例如,有受害者被莫名加到一个名为‘HTDeFi合约群’的群,群内大部分都是托,且有专门的假客服联系受害者,最终导致被骗。
3.黑U套利骗局:
虚假兑换平台:骗子自称是用于涉案USDT资金清洗的接单平台,允许用户以一定汇率使用“干净U”兑换“黑U”,用户收取黑U后再转移到其他平台出售,其中超额部分即为用户“跑分”的收益。例如,有受害者先是收到小额回款,随后大额打款后未收到回款,最终发现上当受骗。
搬砖骗局种类繁多,手法各异,但核心都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或技术手段非法获利。玩家在进行相关操作时,务必提高警惕,仔细辨别真伪,避免上当受骗。你知道吗?最近网上有个“搬砖骗局”闹得沸沸扬扬的,真是让人防不胜防啊!这不,我就来给你好好扒一扒这个骗局的来龙去脉,让你了解一下其中的猫腻。
虚拟货币的“搬砖”游戏

说起这个“搬砖”,其实它原本是个正当的虚拟货币交易模式。简单来说,就是在不同的交易所平台上买卖虚拟货币,利用价格差异赚取差价。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在现实生活中买卖商品呢?没错,就是那么回事。
但是,有些不法分子却把这个“搬砖”游戏玩出了新花样,他们利用虚拟货币作为媒介,进行非法交易,这就是所谓的“搬砖骗局”。
虚拟货币交易背后的秘密

故事的主人公,我们暂且叫他林某吧。这位林某原本是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年轻人,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。2020年初,他听说了虚拟货币市场的繁荣,便想借此机会实现自己的“咸鱼翻身”。
林某和高中同学颜某一起加入了一个工作室,开始从事虚拟货币的“搬砖”生意。他们通过在币安、火币等交易所平台上买卖虚拟货币,赚取差价。这只是他们噩梦的开始。
偶遇“王子”,开启“完美方案”

2020年8月,林某在一次交易中认识了一个微信昵称叫“王子”的尼日利亚人。这位“王子”表示,他在银行或外汇公司买卖外汇费用太高,想通过林某将当地的法定货币奈拉兑换成人民币。
林某灵机一动,想到了一个“完美方案”:让“王子”用奈拉在币安交易所购买泰达币,然后转到林某的账户,林某再将泰达币出售给国内币商换成人民币,最后转账到“王子”提供的中国境内银行账户。全程只需简单操作和沟通联络,无需垫付资金,就能从中赚取差价。
第一次交易,林某就赚了300元,这让他尝到了甜头,认定这就是一条发财路。
辞职单干,非法经营罪成立
2020年9月,林某和颜某决定辞职出来单干。他们置办了一部工作手机,开始了自己的“搬砖”生意。短短数月,他们就完成了650余次交易,兑换外汇近3000万元。
好景不长。2021年,建湖县检察院以非法经营罪对林某等人提起公诉。原来,他们利用虚拟货币进行跨境兑换及支付服务,赚取汇率差,属于变相买卖外汇,已经触犯了法律。
法律风险,切勿参与
这起案件引起了广泛关注。江苏省建湖县检察院干警深入社区、街道、银行等地提供法律咨询服务,向群众宣传虚拟货币犯罪的主要形式,解读虚拟货币交易的法律风险,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。
虚拟货币交易看似简单,实则暗藏风险。不法分子利用虚拟货币进行非法交易,不仅损害了国家金融秩序,还让许多无辜的投资者血本无归。
警惕“搬砖骗局”,守护财产安全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,不要被不法分子的花言巧语所迷惑。以下是一些防范“搬砖骗局”的小贴士:
1.提高警惕,不要轻信陌生人的投资建议。
2.了解虚拟货币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,切勿参与非法交易。
3.选择正规平台进行投资,切勿将资金转入私人账户。
4.关注官方发布的警示信息,提高自己的风险意识。
虚拟货币交易风险重重,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,远离“搬砖骗局”,守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。